我们都知道, 饼干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零食美味,但如果说到饼干出自哪里,又是如何诞生的,你们又知道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饼干的起源吧。
饼干,属膨化类食品。饼干一词来源于法语的bis、 cuit,意思为 “再烤一次”,因为以往的饼干都需经过二次烘烤,故而得此名。它是用小麦粉和水或牛奶糅合,不需放酵母发酵直接烘烤压缩而成,可谓居家旅行、朋友聚会必备储存食品,且因保质期较长,食用方便、易于携带、饱腹感强等优点成为军需品之一。
而饼干的诞生,背后的故事也同样充满着意外性,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某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忽起狂风,使一艘出海勘察英国帆船触礁,被迫在法国比斯湾附近的一个荒岛上停泊,船员们虽死里逃生,但岛上没有任何食物亦是船员们重生后的又一个难题。百般无奈的他们只好等风停后再次登上那艘已经破烂不堪的船上搜刮粮食,但遗憾的是,船上储备的面粉、奶油、砂糖等等都已经泡在水里了,船员们毫无办法,只好将这一切几乎已经泡烂的东西带到岛上,待面团稍微烘干一点后,将它一点一点地撕下,捏成一个个小团,然后烤熟后分给大家吃。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用此方法烤出来的东西竟是如此美味,酥松香脆,且饱腹感强,船员们因此也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一段时间过后,船员们回到了英国,为了纪念此次脱险,他们再一次用这个方法做出来了同样的美味,并以海湾的名字命名这一份美味为 “比斯湾”,这就是饼干的英文名“ biscuit”的由来。
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边,饼干的英语被称为“Cracker”,然而较为有趣的是,从美国市场流入中国广东来的 饼干,广东人却 称它为“ 克力架 ” ,有人认为这是广东人为饼干营销而作出的“ 噱头 ”,不以为然,其实他们都错了。因为在美国英语里 ,饼干就叫Cracker,只是广东人按粤语音译为“克力架”。而法语饼干名称“Biscuit”在美国英语中是指“热食的软饼”,即可丽饼、华夫饼等等。
时至今日,市面上的饼干产品已是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美国式的“薄而脆”和英国式的“厚而酥”,而近期流行的“披萨饼干”,也是采用西方披萨外形,增加水果元素,给传统饼干带来创新。
嘉友1MM土豆饼干 则采用美国式“薄而脆”的概念,引入新鲜土豆作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消毒、清水洗净、剥皮蒸煮、碾压成泥,后经 八个烘烤程序控制温度,六道工艺精密挤压,成就每一片厚度仅有一毫米的 1MM土豆饼干。突破固有思维,只为带来饼干的颠覆性创新。